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县图书馆党支部在文广电局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五好党支部”的标准开展支部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两度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全区“十佳图书馆”、“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级支中心”先进单位;曾被开鲁县委、政府授予建县百年和全市小城镇暨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迎庆迎会”先进集体、 “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三八红旗集体”,并被县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文明岗”。
一、切实加强班子建设。支部全体成员能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精诚团结,责任到人,把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最终达到使工作思路更为清晰的目的。图书馆党支部始终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为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提高全民素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美好精神家园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支部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以传承文化、知识导航、为群众营造终身教育的课堂为己任,较好地体现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得到党员和群众的一致拥护。
二、切实带好党员队伍。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坚持深入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纪政纪条规,每年党员集中学习普遍达到30次以上,党员自学达到20次以上,各记笔记1.5万字和1.2万字。通过学习,党员素质提高了,党性意识增强了,不但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且无任何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三、切实强化工作机制。图书馆支部结合工作实际,严格坚持 “三会一课”、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工作、党费收缴管理等制度,使党建工作得以规范。支部建立健全了《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等各项支部工作制度,逐步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加强和规范党支部工作的良好机制。在完善的规章制度的保障下,图书馆各项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顺畅有序。
四、切实提高工作业绩。
图书馆党支部以党建工作统领各项工作,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一是建设优美阅读环境,打造优质阵地服务。在拆旧馆建新馆并迁入新馆的交替时期,图书馆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开展阵地服务工作,在分馆——乡友藏书馆开辟出86平方米的综合借阅处,又建设起120平方米多功能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网上阅览,为群众开展共享工程电影展映,还在此举办知识讲座、报告会,使服务方式更加丰富化、现代化。派出6名图书管理员进驻基层6个社区图书流通点,对流通点的图书定期轮换、更新、补充,不断增加流通次数和册数,真正将图书馆搬到了居民的家门口,方便了群众阅读。迁入新馆后,立即全部实行免费、优质、全天候借阅服务。年均接待读者6万人次,借阅图书达14万册次,
二是创建馆藏资源丰富,基础设施科学、先进,服务功能优质、配套的自动化学习、娱乐场所。三年来,累计采购图书10000余册、订阅报刊200余种,争取捐赠图书4000余册,实现了图书采编、典藏、流通数字化、自动化、读者借、阅超市化管理,建立了书目数据库,录入数据40000条次,并为读者提供信息密集、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服务,在互联网上创建了图书馆服务网页,满足了群众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个性阅读需求。
三是开展载体活动,为读者倾力搭建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平台。以4.23读书日、科普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元宵节、劳动节、儿童节、“七、一”以及寒暑假等节假日为契机,举办了讲故事比赛、红歌演唱会、“中华魂”读书演讲比赛、我是书屋管理员演讲比赛、少儿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科技实践小发明比赛、我与图书馆有奖征文、有奖竞猜、图片展、图书展、电影展等等内容积极健康、形式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50余次。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起了以互联网、卫星网等为主要传输渠道,光盘、移动硬盘为辅助传输手段的多种传输模式,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传递,使广大群众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方便地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利用共享工程中网上资源开展的电影展映,以及举办的知识讲座、报告会等,共188场次,累计参与群众达4万余人次,让广大群众在感受一流设备、舒适环境、优质服务的体验中享受文化建设成果,达到学习和娱乐目的,真正拓展和延伸了图书馆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的空间和职能。
四是认真高效地做好图书共建、服务农牧民生产生活的职能工作。一方面,三年来共向农村牧区派出图书管理员120余人次,建设农家书屋217个,辅导农家书屋管理员500余人次。另一方面开展定题跟踪、送科技下乡服务,共编发科技信息小报6万余份,送图书2万余册、光盘2000张。第三方面,坚持常年开展图书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进机关、进乡村等七进服务,三年来图书的流通量达3万册次。加强了科学技术的普及,有效的提高了农牧民整体素质和农村牧区文明程度,改善了农村牧区文化环境,促进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